重组大肠杆菌指通过基因工程技术,将外源目的基因(可以是来自人类、其他动物、植物或微生物的基因)导入到大肠杆菌细胞内,使其能够表达并生产我们所需的蛋白质或其他产物的工程菌株。在工业化生产过程中,工程菌的高密度发酵直接影响着目标产物的表达量和生产成本。本文以影响大肠杆菌高密度发酵的几个关键因素为核心,做简要阐述。
培养基优化
碳源的选择与控制
由于以葡萄糖为碳源时,大肠杆菌生长速度快且糖浓度测定方法简单。因此,葡萄糖是大肠杆菌发酵最常用的碳源。值得注意的是,以葡萄糖为碳源进行高密度发酵时,需要严格控制其浓度。培养基中残糖浓度过高,糖代谢会生成大量的乙酸,从而影响菌体的生长和产物的生成。相比之下,甘油代谢速度比葡萄糖慢,产酸更少,能更温和地启动发酵,是减少乙酸积累的有效策略。
氮源与碳氮比
氮源包括复合氮源和无机氮源。复合氮源(酵母提取物(YE)、蛋白胨)富含氨基酸、维生素、微量元素和生长因子,能显著促进菌体快速生长,提高最终密度。但成本高,成分不完全明确,可能增加下游纯化难度。无机氮源(硫酸铵)成分明确,成本低且易于下游处理。但因缺乏生长因子,菌体生长速度和最终密度可能受限。因此,发酵过程中常使用混合氮源,既能提供生长因子,又能降低成本并提供充足氮源,兼顾双重优势。
无机盐与微量元素
在发酵培养基中,无机盐是构建细胞和维持基本生理功能的骨架,而微量元素则是精细调控代谢、特别是目标产物合成的钥匙。它们的需求量大不相同,但都遵循“适量有益,过量为毒”的原则。在实际的发酵工艺开发和优化中,有效控制无机盐和微量元素种类与浓度,是提高菌体密度和产物产量的关键步骤之一。
培养方式
在培养过程中,为了使大肠杆菌达到较高的密度,培养过程中往往需要向反应器中补充浓缩后的新鲜培养基,补充菌体生长所必须的营养成分。
非反馈补料
1、恒速补料
恒速补料是一种简单、实用但非最优化的高密度培养策略。它的核心在于通过一个固定的营养输入速率,来限制微生物的生长速率,从而解决高密度培养中的三大难题:底物抑制、副产物形成和供氧不足。主要应用于对生产工艺优化要求不极致的重组蛋白常规发酵生产过程。尽管它不是最优解,但其简单可靠的特性使其在实验室和工业生产中仍然有着非常广泛的应用。
2、指数流加补料
指数流加补料是一种基于强大理论模型的预测性高级发酵策略。它通过使补料流速与微生物的指数生长趋势同步,实现了对细胞代谢的精确控制,是高密度培养重组大肠杆菌以生产高价值蛋白的黄金标准方法之一。尽管它对设备和技术要求更高,但其在提升产量、质量和工艺重复性方面的巨大优势,使其成为现代生物制造领域的核心技术。主要应用于高要求生产、科研、工艺优化等方面。
反馈补料
反馈补料系统是一个典型的闭环控制系统,包含三个基本部分:
实时监测发酵液中的某个关键参数(如溶氧DO、pH、尾气等);
接收传感器的信号,并将其与一个预设的设定值进行比较。根据比较的偏差,通过特定的控制算法(如PID控制)计算出需要采取的action;
接收控制器的指令并执行(通常是调节补料泵的转速)。这个循环不间断地进行,从而实现过程的自动优化和稳定。
1、DO-Stat/pH-Stat
DO-Stat/pH-Stat常用于实验室规模、底物诱导型表达或一些特殊的发酵过程。
2、基于RQ的控制
基于RQ的控制是当前工业上生产酵母、大肠杆菌高密度培养和动物细胞培养中最先进和最可靠的控制策略之一,能实现真正的优化和放大。
小结
总而言之,指数补料定义了“理论上”的最优路径,而反馈补料则像是汽车的巡航系统和导航系统,不断监测现实路况(传感器信号),并自动调整油门(补料泵),确保车辆始终行驶在最优路径上,即使遇到上坡、逆风等意外情况也能从容应对。在实际生产中,也常将两者结合,即采用指数补料作为主策略,同时用反馈信号(如RQ)对其进行微调。
诱导方式和诱导剂
在许多重组蛋白表达系统中,目的基因被放置在一个可诱导的启动子下游。在诱导前,该基因几乎不表达(“渗漏表达”极低);加入特定的诱导剂后,启动子被激活,基因开始大量转录和翻译。选择合适的诱导方式和诱导剂直接决定了重组蛋白表达的成败、产量和可溶性。诱导不仅仅是“加东西”那么简单,需要精细优化:
诱导时机(诱导点)
菌体已生长到足够密度,但尚未进入稳定期、营养也未耗尽。通常用OD600来衡量,一般在对数生长中期或后期(例如OD600=0.6-1.0)。 过早诱导,菌量不足,总产量低。过晚诱导,菌体活性下降,代谢副产物积累,表达效率低。
诱导剂浓度
需要针对每个蛋白进行优化。IPTG常用浓度范围0.1 - 1.0 mM。高浓度并非总是更好,有时低浓度缓慢诱导有助于可溶性表达;阿拉伯糖:常用浓度范围0.0002% - 0.2%(w/v),可精细调节表达水平。
诱导后条件
温度是影响蛋白可溶性的最关键因素。高温(37 °C)表达速度快,产量可能高,但容易形成包涵体(不溶性聚集体);低温(16-25 °C)表达速度慢,但能促进蛋白正确折叠,大幅提高可溶性比例。通常诱导后立即降温。
诱导时间
通常4-24 h。时间太短产量不足;时间太长菌体可能裂解,蛋白酶降解蛋白。
小结
诱导是重组蛋白表达的“临门一脚”。IPTG诱导的T7/T5系统因其强度高、技术成熟,仍是大肠杆菌中最主流的方案,尤其配合低温诱导策略来获取可溶性蛋白。对于特殊需求(如毒性蛋白、无化学品残留),则应考虑阿拉伯糖系统或乳糖。最终的最佳条件必须通过实验优化(诱导OD、诱导剂浓度、温度、时间)来确定。
总结
大肠杆菌高密度发酵最终成功指标,不仅是高菌体密度(如DCW > 50 g/L),更是高的目标蛋白产量和质量(如占菌体总蛋白的20%-30%以上,且具有高活性)。这需要通过反复实验,对诱导时机、温度、诱导剂浓度和补料策略进行精细优化才能实现。
案例分享
使用百林科CytoLinX® GB 7 L台式玻璃生物反应器进行某重组蛋白发酵表达:
应客户要求,完成大肠杆菌高密发酵工艺开发。通过培养基、培养条件和诱导条件优化,成功解决发酵过程中菌体溶解、杂质较多纯化困难等问题。

图1:菌株生长曲线

图2:诱导电泳图
结果显示,以甘油为碳源,0.5 mM IPTG为诱导剂,对数中期降温诱导的条件下,结合反馈补料的培养方式。在发酵结束时OD600 达到89,产物表达量约3 g/L。
百林科CytoLinX® GB 系列
台式玻璃生物反应器

图3:CytoLinX® GB 系列台式玻璃生物反应器
CytoLinX® GB 系列台式玻璃生物反应器体积为 1 L、3 L、7 L、15 L、20 L,采用全新设计,具有灵活的向下兼容性,现有品牌电极、管路、气体分布器和搅拌桨均可用于这款系列反应器。由玻璃罐体、控制柜组合而成,广泛应用于生物制品上游工艺的开发,适合进行高通量的参数条件摸索和培养工艺优化,适用于各种细胞培养和微生物发酵, 包括悬浮细胞、贴壁细胞、植物细胞、昆虫细胞、大肠杆菌和酵母菌的发酵。此外,该系列反应器兼备的程序自动加料、精准温度与pH控制等功能,成功助力ADC药物偶联与各类型的酶催化工艺优化。自动化程序设计极大程度地避免人工操作带来的误差,保证合成批次间的一致性。
百林科苏州应用中心简介
占地面积3000sqm,设有研发办公区、细胞培养实验室、微生物实验室、纯化实验室、中试车间、分析实验室。苏州应用中心致力于为客户提供上下游工艺开发,小试及中试规模样品制备,验证及培训等服务。

即刻咨询